通知公告
育才树人越甲子,筑梦图强逾百年——访巩维才教授
发布时间:2019-06-06
发布人: 闫莹
浏览次数:10

人物简介

巩维才,男,1938年出生,1958年考取北京矿业学院(现中国矿业大学),1963年毕业。之后留校北京,开展教学工作。1970年,随校搬迁至四川省合川县,担任预算负责人,1978年,又随校搬至徐州,担任管理学院教授。2006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,2017年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教学督导。

  

彭城南郊,云龙湖畔,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——中国矿业大学的所在。这里有读书时代的青涩,有报国图强的胸襟,有立德树人的谆谆教诲。将青春奉献给一所百年名校,将才华贡献于一个伟大国家,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所应有的品质,巩维才教授便是如此。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建设,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煤炭行业的栋梁之才。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、暨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,我院组织采访巩维才教授,与他一同回顾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史、创业史、奋斗史,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,展望美好未来,砥砺前行,继续奋斗。

博学笃志无问西东

走进巩维才教授的办公室,整齐的书籍文件被满满地摆放在书柜上,几本专业书刊叠放在办公桌上,坐在桌前的这位儒雅和蔼的老者便是巩维才教授。当我们说明了来意后,巩教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,开始讲述他与矿大的不解情缘。

“我在矿大已经有61个年头了。”巩教授骄傲地说。“矿大是我的母校,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,是她培养了我。”

时间回到1958年,那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伟大梦想的时代。三大改造完成后,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。紧随着时代大潮,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带着一腔热情与希望,只身一人来到了首都北京,走进了北京矿业学院,开启了改变他一生的求学之旅,他就是巩维才。

北京矿业学院是北京八大学院之一,也是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,作为新中国基础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,八大学院各有特色,当时流传着一个顺口溜“钢院的楼房,地院的操场,矿院的院长。”这里所说的院长就是北京矿院的第一任院长——吴子牧老先生。“吴老先生对于矿院的影响很大,对我的影响也很深远。为了矿院的发展,他倾注了全部心血。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,要求同学们全面发展,尤其注重体育锻炼,增强同学们的体质。在吴老先生的引领下,当时矿院的体育是出了名的好,贺龙元帅还为我们授予了‘全国体育运动红旗’!”巩维才教授竖起大拇指说。

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北京矿院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。北京矿院经常邀请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座,年轻的巩维才有幸听到了文学大师老舍和赵树理等先生的讲座。作为理工科学生,这讲座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他积极参加矿院的“文学沙龙”活动,成为了其中的骨干成员,以写文章的方式丰富思想,陶冶情操,并且有大量文章在校刊上发表。

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那还是一个重视出身的时代,出身富农的巩维才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,但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打破了他的窘境,周总理说:“出身是不可选择的,但是道路可以自己选择。”这激励了年轻的巩维才,在校领导的帮助下,他与班级中的团支书结为帮扶对象,提高他的思想觉悟。大学期间,巩维才就在北京市长彭真的引荐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
1963年,巩维才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“优秀毕业生”的荣誉,并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。“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,他和蔼可亲,重视大学生,重视高等教育,看重人才培养。”巩教授回忆起那天的情形,热泪盈眶。“我的成长与学习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栽培,是周总理给了我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,让我能够在矿院安心学习,而矿院也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体格强壮了,学识渊博了,精神充实了,我要感谢伟大祖国与母校对我的培养!”

诚朴敦行自强不息

“我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,到祖国最边远的地方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这是巩维才教授在分配工作时向上级提出的希望。“周总理在对于大学生的讲话中说过,‘要认真为祖国服务,为人民服务。’这激励了我,我希望被分配到新疆、西藏工作。可是学校领导却将我留在了北京,留在了矿院。”巩教授微笑着说。“学校领导对我的志愿是持肯定态度的,但是周总理也说了,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现在矿院需要你,你留下吧!”最终巩教授只能打消支援边疆的念头,留在母校,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。

在教学过程中,巩维才教授发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。“我们每年都会到唐山的开滦煤矿下矿实践,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,向他们学习。”每天十小时的井下作业,让巩教授与工人师傅们结下了深厚友谊。当时负责巩维才的是张师傅,他年纪轻轻,却有着丰富的下井经验,有着极强的责任心。老塘是井下明令禁止进入的地区,但巩维才感觉其中残余煤炭的浪费很可惜,于是鼓起勇气,前往老塘,这让张师傅很是着急,他一把拉住巩维才,将他从危险中拽了回来,张师傅说:“你是大学生,国家需要你。倘若你为了一锹煤出了问题,我们怎么向国家交代呀!”巩维才很是感动,自此与张师傅成为了好友。“工人师傅的朴实影响着我,做学问也要工人般认真、严谨、踏实、遵守规矩。

1970年,巩维才教授成为第一批搬迁四川的矿院教师,巩教授负责搬迁预算工作,他下工地,跑基层,向土木专家请教考证,对每一部分都精打细算,实事求是,力求零失误,无浪费。“四川的条件是很艰苦的!”巩教授感叹道。“但当地政府是很支持我们矿院的,老百姓也很欢迎我们,他们把废弃的工房让给我们做了教工宿舍。”矿院的教职工们为了新校园的建设,自办起了水泥工厂,当起了生产工人,巩教授白天参与劳动,垒砖盖房,晚上挑灯核算经费,培训学生。“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了缝补衣服的。”由于当时工作条件苛刻,衣服的破损量增加,巩教授就利用闲散时间,学习裁缝,为老师同学们义务补衣,“到现在还有老同志来找我缝补衣服”巩教授笑道。1978年,巩维才教授又随刚刚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的母校搬迁徐州,继续负责预算工作,由于之前积累的丰富经验,这次搬迁预算工作开展十分顺利,这与巩教授的严谨真诚有着密切联系。

巩维才教授在谈到矿大百年变迁史时感叹道:“矿大历经百年沧桑,十四次搬迁,十二次更名,无论是战乱还是重组,都未曾没落,这是一种蕴含在矿大人血液中的独有精神——艰苦奋斗,自强不息。我们矿大人是质朴的,是坚强的,是敏学力行的,是无坚不摧的。”

立德文昌树人千秋

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‘立德树人’的教育问题,我是很赞同这一观点的。”巩维才教授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道。“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,做伙伴,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交流,我们要以身作则,首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,立德便是如此,有了美好的德行才能做学问,做出来的才是真学问。”

2006年,巩教授接受返聘,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继续任教,回到熟悉的三尺讲台传播矿大精神。在徐海学院十多年的工作中,巩教授也总结了一些经验,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徐海学院发展的几点希望:“徐海学院是矿大的独立学院,依托于矿大办学,但并不是依赖。

首先,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将自己培养为刻苦、勤奋、严谨、朴素、向上的创新型大学生。

其次,徐海学院坐落于徐州,而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,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,学院要积极响应淮海经济区的建设发展,为淮海经济区服务;并且要与煤炭、矿山系统取得联系。

最后,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,紧随国家大政方针,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的新时代人才。

巍巍太行,滔滔黄河,矿大从古老的中原腹地诞生,几经搬迁,历经沧桑,无数仁人志士为她奉献一生,她也哺育培养了一代代勤奋进取的矿大人。巩维才教授就是众多矿大人中的普通一员,他勤奋、他严谨、他幽默,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矿大人的本质,高尚而无暇,质朴而伟大。

“山葱葱,水溶溶,努力,努力!行健天同功。”愿矿大如这高山巍峨常青、如那川流悠久不息,矿大人努力奋进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毕生所学,开拓创新,严谨治学,砥砺奋斗,再创辉煌。

  

采访人刘晓娜李毅李心怡王颖

指导老师王辉


关工委
热门栏目